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計劃>

學習興趣培養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 閱讀(5.41K)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學習興趣培養工作計劃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教師運用藝術載體——音樂作品這一主要媒介,向受教者進行薰染、陶冶、塑造,從而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但長期以來存在這樣一個現象,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以喚起國小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現實——現在的國小生對音樂課不是特別感興趣,就連音樂教師自己都承認音樂課不好上,老師們絞盡腦汁設計了有趣的教學環節想帶動學生的情緒,可是到頭來卻沒人理睬你,課程不能按照老師的設計進行,讓人不知所措。爲了提高國小生的音樂素質,培養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作爲音樂教師,我們必須要摸索出一套符合國小生心理和生理的音樂教學方法,以促進國小音樂教學的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研究,特提出了《國小低年級音樂學習興趣培養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態度,並由此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意義,應該說早已被人們所認識,愛因斯坦的“熱愛,是的老師”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就音樂教學而言,作爲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小音樂教學,其基礎性主要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音樂學習興趣,或者說音樂興趣是基礎中的基礎,因爲,沒有興趣做基礎,包括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內的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就難以完成。因此,把音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爲探索學習,便成爲音樂學習中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能使學生熱愛音樂,對音樂產生感情。如果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連個音樂興趣都沒有在學生心中建立起來,那就不能不說我們的音樂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失敗了。如果我們的音樂課不能使學生喜愛,不能成爲發自學生內心的需求,那麼任何所謂“音樂學習”對孩子們來說都沒有意義。

音樂教學是培養少年兒童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本課題的研究,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主觀地希望能在這節音樂課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和培養音樂的能力。從而,讓音樂課成爲師生都喜歡的“音樂課”,成爲能促成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的美育教育課程。

三、研究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培養國小生音樂學習興趣的特點、規律和教學方法。

2.探索構建國小生音樂學習興趣培養的教學模式。

3.制定國小生音樂學習興趣培養的目標和評價方案。

4.提高我校音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音樂素質不斷提高。

(二)研究內容:

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喜歡音樂課,對音樂課充滿興趣。

1.通過課題研究實驗,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每個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音樂學習中享受到美的愉悅。

2.面向全體學生,設計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參與,激發學習興趣。

3.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鼓勵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4. 通過本課題研究,使一年級的國小生人人都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把音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爲探索學習。

四、研究措施

1.優化教學環境,營造輕鬆自由的教學氛圍以導趣

“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當學生處於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於主動接受的色彩。”可見,優美的視覺環境和美好的藝術氛圍是將學生引進音樂殿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

2.開放教學課堂,拓展學生學習空間以增趣

開放課堂就是要打破原有固守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享受學習,讓學生的腦子隨教學而開動,讓學生的思維隨想象而馳聘,增加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3.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以滲趣

新課程標準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但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卻很難。這意味着要爲每個孩子提供同等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每位同學都參與、積極創新。

4. 精選教法,改變單一教學手段以激趣

新課程強調了教學的活動性,而音樂課程又是活動性、實踐性的課程之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妙趣橫生、形式多樣、有趣地、令人開心地掌握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精選一些有趣味的教法,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手段,增大信息量,調動學生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更好地體現音樂藝術的魅力。在有趣味的教學中讓學生多聽多唱,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

5.加強反思,時刻關注學生以識趣

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時常會流露出這樣或那樣的體態、語言以及眼神信息。作爲教師,要特別留意學生的的反應,特別是學生無意中流露出來的反應,有時它僅僅是一個疑惑的眼神,有時又可能表現爲在不經意中說出來的一句話。這時候,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創造性地、靈活性地使用教材,認識學生所感興趣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