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方案>

中坪國小科學生本課堂研究實施方案

工作方案 閱讀(2.48W)

根據《保康縣生本教育實施方案》,爲推進本校生本課堂研究,提高本校國小科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道德情操和實踐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學生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依據全縣生本課堂研究總體部署,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中坪國小科學生本課堂研究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爲指導,以《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爲基本依據,通過建構不同課型的國小科學生本課堂模式,促進本校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與發展,促進科學教師專業成長,最終實現本校國小科學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

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達到以下工作目標:

1、教和學的方式得到根本性轉變。教師徹底轉變角色,成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推動者。學生從問題的回答者變爲質疑者,從被動的聽課者變爲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從機械性的做題者變爲創造性的出題者;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機械練習、個體聽講、被動接受的枯燥狀態變爲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質疑展示的積極行爲。

2、建構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構建觀察課、實驗課、討論課、技術課、閱讀課五種課型的基本教學模式,探索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3、完善學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逐步建設一支專職科學教師隊伍。鄉鎮以上國小基本配備科學專職教師,暫時沒有條件的其它國小,配備相對固定的兼課教師,保證科學教師隊伍的專業性、穩定性。

4、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通過構建新型課堂,改進教學方式,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通過課堂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合理調整師生的雙邊關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全面、主動發展,最終實現國小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研究原則

國小科學開展生本課堂模式研究,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是活動教學的基本特徵,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都是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進行再創造,研究過程的獨立性越強,研究價值就越大,效果就越明顯。教學活動要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體、探索的主體、創造的主體。

2、探究性原則 科學既是系統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既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科學實驗方面。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就要提供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空間和時間,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歸納、類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3、主動性原則 創設恰當的情境和平等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主動參與,拓展學生髮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4、創造性原則教學的創造性一方面表現爲鼓勵學生進行多向思維,能從多角度更全面地認識同一事物,並善於把它們綜合爲整體性認識,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去適應、改善新環境,發現、解決新問題,不斷提高創造力。另一方面表現爲教師教的創造性,課堂教學不再爲預先設計的教案所左右,更多地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生命狀態,努力創設恰當活動情境,給學生廣闊的思考、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大膽去想,動手去做。  

5、應用性原則 科學教學必須理論聯繫實際,學會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習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實現科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原則。

四、研究內容

以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形成高效的生本課堂模式及其相應的教學策略爲主要內容。重點是研究實驗課、觀察課、討論課、技術課、閱讀課五種課型的課堂模式操作要素、流程、教學原則及要求。

五、主要階段和任務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年1月——****年12月)

組建核心研究團隊,制定實施方案,開展相關理論和成功案例的學習研修,組織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及難點問題的討論交流活動,初步構建生本課堂教育教學理念的認知體系。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年1月——2014年6月)

明確研究重點,優化研究策略和措施,穩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1、開展實驗課、觀察課生本課堂模式研究。(****年1月至6月)

近年來,我校教師對實驗課、觀察課做了較多研究,探究式教學法在實驗課、觀察課中較好的得到了運用,課堂上能充分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這是可喜的現象。然而,大部分教師關注的主要是教師怎麼教,對學生怎麼學關注不夠,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充分,學生的科學素養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根據縣裏的有關要求,以及我們的深入學習,因此,要在繼續深化探究式教學活動程序研究的基礎上,再把生本理念植入教學的每個環節,從操作策略和方法入手,構建實驗課、觀察課生本課堂模式,

2、開展討論課、技術課的生本課堂模式研究。(****年7月至12月)

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通過討論、技術製作等方式獲取相關事實進行科學探究的教學內容增多,佔到整個教材內容的三分之一,這兩種課型的基本活動程序是怎樣的?教學的每個環節的操作要領有哪些……一系列問題,過去研究還是很缺失的。國小科學教學改革要以生本教育思想爲指導,要在原來好的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研究,所以討論課、技術課教學模式研究應以“前置學習——交流釋疑——鞏固提升”爲活動框架,以“探究式學習”的活動過程爲活動程序,從教學方法和策略入手,分環節剖析,構建兩種課型的課堂模式。

3、開展閱讀課的生本課堂模式研究(2014年1月至6月)

新教材中含有許多學生無法通過實驗、觀察、討論、操作等途徑獲取科學事實的學習內容,學生只有通過閱讀資料去獲取相關事實,即閱讀課。通過開展前四種課型的教學模式研究,國小科學課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已明確,爲閱讀課的教學模式研究提供了很好地經驗,在此基礎上,自2014年開始,重點從操作流程、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策略方面展開研究探索。

(三)推廣運用階段(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

梳理和總結生本課堂模式研究的歷程、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形成的教學風格,擴大優秀教師知名度,引領教師在超越自我中追求卓越;提煉課堂教學策略,逐步形成有特色、高效益、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教學指導意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在全縣範圍內推廣運用。

六、保障措施

1、組建核心研究小組。組長:餘興恆,成員:周旭、黃培傑、鍾元寶、盧必英。核心研究小組成員主要任務是:協助組長做好生本課堂模式研究,對將要研究的內容進行先期試驗,提出修改意見,形成基本模式及操作要領。

2、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以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和推廣優秀的做法經驗及最新研究成果爲主,每學年召開1至2次生本課堂研討會。

國小科學生本課堂模式簡析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爲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爲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性及各要素之間的內部關係;作爲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前置學習】我們爲什麼要進行學生的前置性學習?前置性學習是不是就是“課本搬家”?就是“課堂搬家”?就是“課業前移”?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這樣的前置性學習是不是擠佔了學生自由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顯然與“生本”的理念不吻合。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前置性學習有什麼價值?需要怎麼設計?其實,前置性學習環節所追求的不僅僅在於學生能夠學會多少東西,另外還有兩個功能,一是理解和運用學習的方法,獲得自能學習的能力;二是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如此來看,我們前置性學習材料的設計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前置性學習不是盲目地被動地接受性學習,而是主動地清醒地自我探索,因此,需要明確學習的目標,究竟要學哪些東西?學到什麼程度?需要心中有數,並且目標可能是多層次的,但是要都能夠測量;第二,前置性學習是在“影子老師”(前置性學習材料)指導下的學習,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自學,前置性學習材料中要注意學法的指導和滲透,要把學習目標細化成學生的一連串學習行爲要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明確的指導;第三,前置性學習不僅關注學會了什麼,還同時關注產生了哪些疑問,所以,還需要學會一些質疑的策略。由此看來,前置性學習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價值,嚴格來講,更應該稱作“前置性導學”,導是手段,導是條件,導是教師的責任,學會知識、學會方法、學會學習纔是目的。

【交流釋疑】交流是在嘗試性探究的基礎上,學生自覺主動地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是一節課的精華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否得到發展,潛能能否得到挖掘,個性能否得到張揚,心智能否得到啓迪,關鍵要看老師組織交流的水平和藝術。釋疑是指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盲點、熱點問題,進行啓發式的點撥,啓迪心智。釋疑一般融入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釋疑教師應做到:1、學生有疑問先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去解決。2、學生自己不能解答的疑惑通過教師引導去解決。3、經過引導不能解決的由老師精講來解決。4、老師精講學生難以理解的不講,放在課外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去解決。

【鞏固提升】鞏固提升是本模式的最後環節,一是通過運用,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反饋情況查漏補缺,二是加強科學與生活的聯繫。

觀察課

縣教研室楊先仕

一、觀察課的界定

觀察是對自然狀態的現象進行觀察、記錄和鑑定。觀察課指的是學生通過觀察獲取有關事實,並進行分析、交流等系列活動的學習活動。

教材內容舉例:

年級

內容舉例

我們在生長、食物的色香味、水是什麼樣的、雞和鴨、種鳳仙花、養蠶、認識衣服面料、衣服上的水跑到哪裏去了等

旗杆的影子、校園裏的動植物、今天的氣溫是多少、雨下的有多大、根往哪裏長、各種各樣的紙、鑼鼓聲音、舞臺燈光等

樹林中的樹、樹木中的紋路、農作物與土壤、農作物與化肥、大棚蔬菜、動物怎樣運動、莖的殖、蒲公英等

我們的生長髮育、晝夜溫度的變化、一天中的動植物、四季星空、一年中的氣溫變化等

二、模式建構

活動框架前置性學習→交流釋疑→鞏固提升

↓↓↓

活動程序前置觀察提出問題應用創新

觀察探究

交流總結

評價快速初評對觀察方法、學習態度

過程、能力細評效果總評

三、實施策略

環節一前置觀察

有目的地進行課前觀察,蒐集物品和資料,準備的越充分,探究活動纔會越順利、越深入、越有效。

學習目標:全員參與、充分準備、引發思考。

操作要領:1、作爲觀察課,最好是有觀察的實物,其次是標本、視頻、圖片等。2、課前觀察,老師、學生都應積極參與。3、蒐集資料要能夠對探究提供幫助,而不是去尋找結論。

環節二提出問題

每一次的科學探究都起源於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決、解釋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提出問題需要在合適的情境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驅使或通過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大腦中產生問號,爲後面的觀察探究做好鋪墊。

學習目標:引發問題、明確任務。

操作要領:1、情境創設要簡單有效,激起興趣,引發問題,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2、學生的問題,簡單的可以當時讓學生進行解答;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板書;多種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篩選,確定合適的研究問題。

環節三觀察探究

觀察探究是觀察課的主體部分,觀察探究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感性認識,而且可以通過思維對信息進行初步加工,得到理性上的領悟。它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學生認識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

學習目標:明確目的、重點突出。

操作要領:1、在制定觀察計劃前,教師要適時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出觀察點,更加明確觀察目的和要求,順利制定觀察計劃。2、制定觀察計劃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辯論,篩選出正確的觀察方法。3、觀察活動可以個人獨立觀察,可以分組合作,也可以全班集體觀察,一定要確保有充足的觀察時間,要做到人人蔘與、人人有任務,根據個人特長,有分工,有合作;觀察過程中要隨時記錄,儘量詳細,確保信息的客觀和和精確,記錄方式由學生自由選擇爲好。

環節四交流總結

學生的觀察結果要與別人進行交流、碰撞,才能發現事物所蘊涵的規律。

學習目標:有效交流、引發思考、深化認識。

操作要領:1、做好交流準備。要搞清楚哪些方面是交流重點,哪些方面可以做簡單交流處理,哪些方面可能需要教師點撥。2、學會傾聽。傾聽是有效交流的基礎,要讓學生體會到並不是發言纔是參與交流,聽同學發言同樣也是參與交流。3、準確表達。通過思考,把自己的想法準確表達出來,才能把交流引向深入。4、交流中要鼓勵學生質疑,通過辯論解惑,引發學生有效的思考,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將探究活動推向高潮。

環節五應用創新

觀察是出發點,應用是落腳點,創新是理想點。本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要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更要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課後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思考、探索,從而鞏固認知、發現問題、探求新知、掌握規律,完成課堂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操作要領:1、在知識與生活實際較爲密切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判斷物質屬性,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要讓學生懂得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增強學、愛、用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懂得大自然、生活實踐纔是學習科學最廣闊的天地。2、教師要注重在本課探究主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拓展創新,使本課主題進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開放性,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但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認知特點、知識水平準備把握拓展的寬度和深度,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學生,認真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實驗課

馬良鎮國小丁祥瑞

一、實驗課的界定

實驗是充分的控制條件,有計劃的操縱各個條件,使其發生變化,並觀測這種現象的變化。實驗課指的是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有關事實,並進行分析、交流等系列活動的學習活動。

教材內容舉例:

年級

內容舉例

食物的營養、食物的變質、磁鐵玩具、玩小車、小車的運動、讓燈亮起來、電路出現了什麼故障、電磁鐵等。

是誰製造了風、下雨了、種子發芽、小個子能不能翹起大個子、玩“潛水艇”、沉浮的祕密等。

魚、盤山公路、自行車、水力發電站、風力的利用等

卵石的形成、溶洞、升高的河牀、水結冰了、月相的成因等

二、模式建構

活動框架前置性學習→交流釋疑→鞏固提升

↓↓↓

活動程序準備材料→提出問題→拓展創新

實驗探究

交流總結

評價快速初評探究效果效果總評

學習態度

三、實施策略

環節一準備材料

通過讓學生參與準備探究的典型材料,引發學生思考,產生問題,引起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爲探究做好思想上的準備。

學習目標:積極參與、引發思考。

操作要領:1、通過讓學生參與探究準備,使其對研究主題表現出興趣;2、教師通過設置懸念、感受神奇、設計矛盾,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思考“我知道什麼”、“我不知道什麼”和“爲什麼這樣?”啓迪學生提出問題,並讓這些問題激勵學生探究,讓探究成爲學生的迫切期待。

環節二:提出問題

在科學課堂,一個有難度而又能讓學生嘗試到探究成功的問題,既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也是激勵學生迎難而上的動力。我們要通過老師的適當引導,讓每個學生都對探究對象產生疑問,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動力。

學習目標:引發問題、明確任務。

操作要領:1、情境創設要簡單有效,激起興趣,引發問題,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2、學生的問題,簡單的可以當時讓學生進行解答;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板書;多種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篩選,確定合適的研究問題。

環節三:實驗探究

學習目標:合理假設、實驗驗證。

操作要領:1、提供必要的輔助資料,讓學生經歷依據一定的事實進行假設。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說出自己是怎樣想的,或這樣推測的理由。要讓學生明白猜想與假設是依據一定的事實而進行的一種思維活動,不是憑空想象、胡亂猜測。要通過真實的情境、明顯的現象,提出相關的猜想與假設,學生可以逐步經歷猜想與假設的過程,體會到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2、根據前期猜想進行設計。實驗方案的設計是必須建立在猜想的基礎上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爲了驗證所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確、合理。在實驗方案設計前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猜想,明白所要設計的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說明什麼問題。只有在有猜想的前提下進行方案設計,學生纔會有的放矢,纔會明白研究的主體。3、驗證假設時,就是分組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注意操作的規範,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及發現。

環節四:交流總結

學習目標:交流釋疑、得出結論

操作要領:1、交流實驗中的做法,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根據現象發現了什麼?2、根據學生的交流,比較學生交流的現象、發現,組織學生相互質疑、釋疑,討論,形成科學的結論。3、在交流中,教師要準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當學生遇到困難時——鼓勵,當學生髮生爭議時——傾聽,當學生探究錯誤時——糾正,當學生獲得成功時——讚賞,通過對學生的交流進行客觀的激勵與評價,使學生樂於交流。這樣使彼此之間的認知和思維相互撞擊,學生的知識領域都得以開拓,思維得以啓迪。

環節五:拓展創新

學習目標:創設情境、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操作要領:1、在知識與生活實際較爲密切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判斷物質屬性,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要讓學生懂得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增強學、愛、用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懂得大自然、生活實踐纔是學習科學最廣闊的天地。2、教師要注重在本課探究主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拓展創新,使本課主題進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開放性,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但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認知特點、知識水平準備把握拓展的寬度和深度,既不能拔高、更不能低估學生,認真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以上只是觀察課、實驗課的基本模式,其中的環節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相互交融的,可以靈活設置。具體如何整合、嫁接,要根據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只有適合學生的模式,利於學生髮展的模式,纔是最好的模式,也是最實用的模式。